在现代社会,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搬运工,更是民生服务的底盘。深化惠金融功能,就是要让每一笔小额信贷、每一次便捷支付、每一个安全投资入口都能切实触达普通家庭和微小经营主体。随着科技进步与监管环境的改善,惠及群体的边界不断向下收缩,但真正的惠及,取决于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的高效连接。
屠光绍因此提出四项指导,为银行、科技企业和监管部门勾勒出清晰路径。
一、第一项指导:聚焦民生,普惠为本。要把家庭消费、教育、医疗、农业生产和小微经营者发展放在核心,设计贴近场景的产品与服务。简化贷款程序,降低准入门槛,推动无抵押、小额、循环性信贷常态化,尽量以现金流和经营痛点作为评估基准。金融服务应跨界对接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形成政府+金融+市场的协同效应,让低收入群体、农村经营主体等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获得稳定资金支持。

二、第二项指导:科技赋能,数据治理与合规并行。要把科技作为底座,建立以场景为驱动、以用户画像为核心的信贷、支付与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数字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触达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提升风控效率,同时强化隐私保护、数据透明和可控性。
建立统一的风控语言与接口标准,推动数据共享与协同,形成多层次区域化的协作网。监管要与市场同步前进,确保创新不过线,风险可控。
以上两条指导,是前半段“引路人”的路径。它们要求金融机构将产品设计从“卖款”转向“解决痛点”,科技企业把算法落地到民生场景,监管部门则推动形成高效的治理协同。
三、第三项指导:区域协同与财政政策配合。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区域信用信息平台,促进地方财政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普惠基金、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区域间的协作与分工,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衡。通过财政贴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工具,降低中小微主体的资金成本与早期经营风险,提升区域内部的信贷传导效率。
各地应结合产业结构和财政资源,量身打造区域级别的信用激励机制,使企业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连续性的金融支持。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银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信息共享的合规框架,确保数据的安全与透明。
四、第四项指导:风险共管与治理体系建设。完善评估与逆周期调节机制,健全信用信息体系和保险互保渠道,推动跨行业的风控协作。建立动态信用评分、透明的数据治理制度,以及可纠错的申诉与改错机制,确保用户权益与市场公平。政府应完善监管框架,清晰界定数据使用与算法透明度,同时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科技企业等多方联盟,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
通过建立跨机构联动的风险管理网络,金融体系的韧性得以提升,市场波动不再成为普惠之路的拦路石。

落地层面的要点在于,把四项指导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矩阵、标准化的接口、可落地的区域方案与可评估的治理指标。对于金融机构,要以场景为导向设计产品,把数据共享纳入常态化运营,通过简化流程和提升用户教育来提升普惠覆盖率。对于监管部门,要以标准化、协同化和前瞻性的政策工具为支撑,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底线,同时鼓励创新在不破坏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发展。

对于科技企业,要把算法、风控、支付与平台能力嵌入到实际服务中,确保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的民生福祉。
屠光绍的四项指导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组动态的行动原则。它们提醒我们:惠金融要以民生为本,以科技为翼,以治理为锚,在变革中不断调整与升级。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惠金融的功能才能持续深化,真正让每一个普通家庭与微型主体都感受到金融红利的温度。
随着时间推移,这四项指导将逐步转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方案,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