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起点与第一、二条建议在当前金融服务的扩张与改造阶段,“惠民金融”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组可落地的机制设计。屠光绍在多场合强调,深化惠金融需要从基础能力做起,从成本竞争力与信用信任两大核心入手,形成政府、银行、科技公司、社区组织协同的生态。
以此为起点,本文梳理他提出的前两条务实建议及其执行路径,帮助金融服务更贴近小微主体的真实需求。
第一条务实建议: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中小微主体可得性真实世界里,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与贷款难度往往成为制约其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因素。屠光绍提出,降低融资成本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元化、可共享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高效透明的信用信息体系。具体路径包括:一是推进政府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工具落地,如政府担保、信用风险缓释基金和应急流动性工具的灵活运用,使银行愿意把价格与条件下探给更多具备经营潜力的主体;二是建立区域性、可追溯的信用信息平台,打通企业在工商、税务、监管、社保等数据源之间的壁垒,形成“信用证据+经营数据”的综合画像,但在数据使用中严格遵循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底线,确保信息可用、授权可控,并让信息}(而非仅有抵押物)成为放款的主证据;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的产品与流程再造,如简化开户、缩短审批、分阶段放款与动态调控,以减少企业在资金周转中的滞留成本。
通过这套组合拳,成本下降和放款速度的提升将成为常态,而非特殊时期的政策红利。

第二条务实建议: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体系与风控工具信用,是普惠金融得以持续的基石。屠光绍强调,以数据为驱动的信用体系需要在效率、公平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实施要点包括:一是推动政企数据、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数据开放、准入透明、风险分类清晰”的全景画像,从而让信用成为放贷的首选条件,而非单纯以抵押物或担保物为准绳;二是加强数据治理与风控模型的创新,采用多模态数据、机器学习与规则化风控的组合,提升对经营周期、现金流波动、行业周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三是建立对小微企业友好的信用产品设计,如阶梯化的利率与还款安排、阶段性调整的信用额度、在不同经营阶段可用的金融工具,从而降低因金融约束导致的经营中断风险。
与此监管层面也应提供清晰的合规框架,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引导市场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势,避免过度风险定价侵害普惠性。
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通过降低资金成本与完善信用体系,使银行、企业、科技平台三方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共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两条务实建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支撑的组合拳。只有成本下降与信息可得性增强同时推进,惠民金融的覆盖面与深度才能实现双提升。

接下来的一段将把视角转向更广的技术驱动与治理安排,讨论第三、四条务实建议如何落地,以实现更高的覆盖率、更稳健的金融生态。
科技驱动与治理平衡的两条务实建议在前两条务实建议奠定的基础上,屠光绍进一步提出以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并在治理与风险控制层面建立稳固机制的两条务实建议。此部分旨在把“惠金融”从理念层面提升为系统性方案: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扩展服务覆盖,以宏观审慎与协同治理守住金融体系的稳定底线,确保惠及更多人群的风险可控、利益可持续。
第三条务实建议:以金融科技赋能惠民服务,扩大覆盖面科技是扩大惠民金融覆盖面的关键工具。屠光绍倡导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将普惠金融服务从网点,延展到无处不在的数字入口:移动端、村镇银行、农村合作社的微型网点,以及电商与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入口。实现的路径包括:一是加强数字普惠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移动支付、便民小额信贷、预算管理、理财教育等产品的可用性与易用性,降低使用门槛;二是推动“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的合规服务”并举,通过用户画像与风控模型的协同工作,为不同群体定制化金融方案,降低认知与操作成本;三是扩大金融服务的物理与数字边界,在偏远地区建立可持续、可维护的金融服务网点,推动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改变传统金融服务“高、费、慢”的痛点。
科技赋能不仅意味着效率的提升,还意味着服务可得性、理解性和信任感的提升。这条建议的核心,是让科技成为普惠金融落地的桥梁,而非遏止传统金融的替代品。
第四条务实建议:完善金融治理与风险防控,守住底线金融的稳定与公平,是惠民金融得以长期存在的底座。屠光绍强调在扩大惠民覆盖的必须建立以宏观审慎为导向的治理框架,确保成长的节奏与风险的承受力相匹配。具体而言,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强化跨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监管、财政、产业、数据治理等领域形成合力,避免碎片化的监管空窗与套利空间;二是建立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等潜在风险的前瞻性监测与干预机制,确保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真实需求与可持续性;三是完善风险分级与应急处置清单,设定清晰的资本、流动性、暴露限额,以及在市场波动时的快速响应流程;四是推动金融教育和风险教育,提升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理解,减少误导性销售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通过这些治理与风险控制的安排,惠民金融的扩张就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并为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健支撑。
总结与展望两大部分、四条务实建议,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惠金融升级路径:以成本与信用为基石,以科技为驱动,以治理为护栏,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将普惠金融的边界不断向前推移。屠光绍强调,务实不是简单的做法堆砌,而是要在现实场景中落地、验证、迭代。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应该服务于最终的目标——让金融的温度真正走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新开一家小店的第一笔货款、农村合作社的周转资金、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信贷、低收入群体的教育与医疗支出等。
这些细小而真实的场景,正是惠金融真正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是一名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科技服务提供者,或者关注社会公平的学者,这份四条务实建议的落地路径都值得深入研究与实际行动。让我们从成本、信用、科技与治理四个维度着手,把“深化惠金融”的承诺转化为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可复制的落地方案,以及可持续的社会信任。

未来的惠民金融,不再是美好的愿景,而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可感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