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现实场景尚未被完全落到校园教学之中。为此,电竞主场与地方高校签署实训合作协议,旨在打造产教融合的新范式,把校园学习与产业现场无缝对接。协议的核心在于共建联合实训基地、课程共建、导师制、企业实习以及产学研协同研究,目标是在校期间就让学生获得接触真实产业项目的机会,提升实战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落地路径分三步推进。第一步是基地建设。双方将共同打造包含演播区、赛事演练室、数据分析中心和内容制作室的联合实训基地,对外开放高校选修课与实验课程,供师生进出现场学习与实践。基地不仅服务于课堂教学,更成为行业项目落地的平台,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赛事运营、内容创作、观众数据、技术支撑与现场管理的全链条。
第二步是课程与项目。以案例驱动的课程体系与“项目驱动+双师制”为核心,设置电竞运营、赛事策划、选手管理、数据可视化、剪辑与特效、UI/UX在电竞中的应用等模块,通过校内外赛事与真实企业任务完成知识落实。三是师资与考核。双方共同组建双师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授课,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评估体系,确保学习成果可转化为工作能力。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从理论到实战的无缝跳板;对高校而言,是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协同的强大引擎。

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获益尤为突出。通过参与真实的赛事筹备、观众分析、内容制作、数据分析等环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行业标准的工作流,学会跨部门协作、时间管理与项目推进。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教模式,则把课堂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齐,提升课程的时效性与应用性。
区域政府和行业伙伴也看到,这种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快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用更短的时间为区域电竞产业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随着协议逐步落地,校园教育与产业现场将形成一个高效的生长系统,校园正在成为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加速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校园就站在职业起跑线上,具备进入电竞行业不同岗位的综合能力。
每学期设立一个产业任务库,分配至跨专业团队,完成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现、测试及上线发布,形成可展示的作品集,并通过赛事、演练和公开发布等形式对外评估与展示。第二模块是校内外实训与就业对接。联合实训基地成为常态化工作场景,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基础训练后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甚至参与比赛现场的筹备、选手培训、数据分析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毕业前,学校与电竞主场及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岗位画像、成长通道和晋升机制,降低“岗位错配”的风险,提升毕业生的就学后续转化率与职业满意度。第三模块是评估、激励与持续创新。建立三方联合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技能达成度、项目产出质量、就业与创业成果等综合指标进行评估,确保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持续对齐。
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将提供加速培养、导师制深度跟踪和优先实习名额,形成长期的人才生态。

这一协同机制也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正向循环。更多高校的参与、课程与实训资源的持续扩展,将使区域电竞产业的人才供给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创新项目将从校园走向市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将演变为持续的创新驱动引擎。终极愿景是构建一个以校园为源头、以企业为载体、由政府与社会共同支撑的区域电竞人才生态圈。
这里的每一次培训、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次就业对接,都是区域产业升级的一个微小但决定性的步伐。若干年后,我们相信区域内的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为“找工作”而发愁,而是带着清晰的职业路径、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融入到电竞行业的不同岗位,推动区域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