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场域天然承载着价值引导的载体。把篮球纳入课程思政,核心不是多一门课的堆叠,而是在运动技能训练的嵌入价值判断、情感共鸣和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设定“做人先于比赛”的原则,在每一次传球、抢断、防守的选择中,让学生理解规则、尊重对手、重视公平,进而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将篮球纳入课程思政,需要以目标对齐、情境化任务设计、跨学科连接和过程性评价为基本框架,使体育课堂成为价值养成的有效场域。
导入方式的核心在于情境设计与学习目标的对齐。以校园篮球为载体,可以在每节课前定制“价值导向清单”:如诚信、尊重、协作、拼搏等核心价值对应具体行为,如守时、遵守裁判、积极沟通、克服困难。课堂结构要把规则讲解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避免“技术训练孤岛化”,以小组对抗、情境角色扮演、赛后反思等方式实现“知、行、情、意”四维统摄。
赛前明确本节课的思政目标,赛中通过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做出道德判断,赛后以日记、口头分享、同伴评价等形式巩固认知与情感。
跨学科的对接是另一条重要路径。数学可用于数据分析与概率判断,帮助学生在训练与比赛中理解统计与公平;语文可通过赛后总结、描述性表达训练语言能力、学习讲述他人优点;历史与政治教育则通过讲解体育史中的团结、荣誉与国家荣誉感,将情感教育与历史叙事结合起来。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多元性,建立观察记录表、学生自评量表与同伴互评工具,确保评价不仅覆盖技能水平,也覆盖价值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变化。
安全、包容与教师素养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素。导入思政的前提是安全可控的体育环境,任何活动都应覆盖热身、场地管理、风险预案等内容。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应提供层级化的参与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篮球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教师专业发展应成为常态性任务,学校可建立“篮球思政教师共同体”,共同开发教学脚本、案例库、评价量表与反思机制,以促使思政与体育的融合持续迭代、长效运行。
总结而言,篮球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导入,是以规则意识、teamwork、诚信与公共精神为切入口,将体育技能训练与道德情感教育有机融合。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点缀,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情境任务,将核心价值观从课堂“上墙”变成学生日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学校应把思政教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对齐,形成明确的教学单元与评价标准,确保每一节篮球课都承担价值导向的任务。以“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为节奏,设计连贯的篮球-思政教学循环:主题确立、情境设计、技能练习、对抗演练、反思与评价、家校社协同。通过这样的循环,学生在获得篮球技能提升的逐步内化核心价值观,形成正向的行为习惯。
教学设计与课堂活动方面,建议以“情境任务+小组协作+反思表达”为核心结构。第一步,明确每个单元的思政目标与体育技能目标的对齐点;第二步,设计情境任务,如“守时承诺”情境要求队员按时到场、按轮换出场并互相监督;“尊重裁判”情境强调对裁判判罚的接受与解释性沟通;“困难挑战”情境引导学生在压力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激励队友。
第三步,在技能训练后进行赛后反思,学生用日记、短视频或口头报告表达对所学价值的理解与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地场景。这种设计不仅提升技能,也让学生在反思中建立价值共识。
跨学科的整合是有效放大思政导入效应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可利用命中率、抢断成功率、时间管理等数据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性”与“概率”的关系;语文课程则通过撰写赛后总结、队内演讲、辩论式复盘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科学与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让学生记录生理数据、设计训练计划、评估营养与恢复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通过跨学科对话,学生在篮球场上体验到知识的“可迁移性”,从而理解价值在多场景中的共同性。
教师发展与专业支持方面,需要建立持续性、系统性的培养机制。学校应成立校级篮球思政教研组,定期开展课程共研、案例分享、评价工具校验与教材开发。对新教师、跨科教师提供联合培訓,确保他们掌握情境设计、评估标准以及安全管理的要点。建立资源库,包括教学脚本、情境案例、裁判手册、学生活动模板和评价量表,方便教师快速对接与二次开发。
教师职业成长伴随课程的不断迭代,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时间、经费和评价激励,以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要兼顾公平与实效。硬件方面,确保篮球场地、器材、裁判培养与安全设施具有可持续性,避免因资源不足而影响课程质量。软件方面,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混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道德判断、情境应变等维度;结果性评价关注技能发展、比赛表现、价值观落地的证据,如日记、同伴评议、教师观察量表等。
通过多元证据,形成学生成长的全景画面,帮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看到孩子的综合进步。
校内外协同是实现长期效应的关键。校方应主动与家庭建立沟通渠道,开展“篮球+思政”家长讲座、家庭训练任务与家庭评议共建,提升家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资源的开放也能为课程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场景,如邀请社区篮球教练、退役运动员开展专题讲座与示范,组织校际友谊赛与公益义赛,将校园体育与社区道德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还可以以数据驱动持续改进,通过学生成长档案、教师自评与同伴评价的集合分析,发现教学短板并进行针对性改进。
需正视风险与挑战并制定应对策略。安全风险方面,建立完善的场地管理与应急预案,确保设备完好、场地清洁、裁判公正。认知偏差方面,避免“把篮球只看成竞技工具”而忽略价值导入的存在性与持续性,需在每个单元中持续强调公民意识与集体荣誉。时间分配方面,思政目标的嵌入需与课时资源相匹配,不应让体育课变成单纯的“加课内容”,而应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设计让思政成为自然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篮球思政的落地将越来越依赖数字化与数据驱动。通过建立学习数据中心,学校能够追踪学生的行为改变、情感态度演变与学习成效的长期轨迹,推动个性化教育与共同成长。随着校际交流的增加,区域内学校的课程资源与教学经验将实现更高效的共享,形成规模化的思政融入篮球教学模式。
若愿意尝试与合作,学校可以从试点班级开始,在一个学期内形成可落地的课程包与评估体系,逐步扩大到全校乃至区域范围,真正让篮球成为校园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