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理念:把运动场变成探索的课堂,把书香带进操场其实,校园总是充满能量的场域。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图书馆里安静翻页的声音,看似分离的场景,正等待一次深度的打通。联赛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资源,拥有丰富的体验式教育场景和专业的运动与竞技文化。
把体育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再仅仅是“课外活动”的叠加,而是以课程的形式、以校园时空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的系统升级。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跨学科探究为路径,以项目化学习与真实评估为方法,让体育场成为探究生命力、文化软实力与社交能力的综合课堂。
二、课程设计核心:模块化、情境化、可评估在具体落地层面,体育+文化课程强调“模块化组合”和“情境化学习”。模块分为三大块:体育技能与健康素养、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跨学科探究与社会情感学习。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实操任务和评估方式。例如,体育技能模块不仅关注基本技能的提升,还穿插运动科学、伤病预防、营养与恢复的知识点;文化素养模块则设计了历史人物的运动事迹、地域非遗的体验、音乐与舞蹈在运动中的表达等情景单元;跨学科探究则以团队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竞赛筹备、活动策划、数据分析、展示交流等环节中综合应用知识。
课程强调体验性与反思性并重,鼓励学生在运动与文化之间建立个人的“连接点”,把学习“从书本扩展到生活”从而获得持续的热情与自我驱动。
三、试点与初步成效:学生成长的真实写照自今年起,联赛单位携手多所学校启动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覆盖面积广、参与层级多。首轮试点包括4所中学、3所小学的联合基地,约1200名学生参与。课程安排灵活,既有日常的体育+文化课时,也有每学期1–2次的“联赛日”活动,融合运动竞技、文化展示、科技解说等多元任务。
初步数据与反馈显示:学生的出勤率显著提高,课后自发参与体育与文化类社团的比例提升约28%,课堂内外的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表达能力有明显进步。教职工反馈体育与文化的融合降低了学科边界的排斥感,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显著增强。
家长反馈则集中在“课程体验真实、学习场景多样、情绪与社交能力得到改善”这三大方向。最重要的是,学校发现体育场地也成为了“文化展演的舞台”:运动赛事的间隙被文化讲解、艺术表演和科技互动装置所丰富,校园的日常节奏因此更具张力与温度。以上成果,既是对教育理念的肯定,也是对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的激励。
未来,随着课程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扩展,更多学校将进入这场“体育+文化”的共创之旅。
一、落地路径:从场地到课堂,从课堂到社区要让“体育+文化”真正落地,需建立一整套闭环的实施路径。首先是场域再造,将现有体育馆、操场、体育馆内的多功能空间,以可组合的模块化方式,与声音、光影、投影、虚拟仿真等技术要素结合,打造“学习+体验”的情境场景。
其次是课程嵌入,将体育+文化模块融入学校的日常课程表中,形成“校本化、常态化”的教学模式。第三是师资与资源整合,设立跨学科的教师协同团队,聘请体育教师、艺术教育教师、历史与科学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任务、共同评估学习成果,并对体育教练进行文化素养与教育方法的培训。
第四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过程性评价与项目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在技能、态度、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成长轨迹,确保课程的持续改进与透明化。
二、家校社协同:构建三方共育生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多方参与与共同承担。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伙伴,也是校园文化的延展者。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庭体育活动、文化体验日等形式,增强家庭对体育+文化教育的理解与支持。社区则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场景,如地方博物馆、体育馆、文创工作室、地方戏曲传承单位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延展空间。
联赛和品牌伙伴则以专业性与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专业教案、教师培训、线上线下的活动资源,以及在校内外赛事的组织与评审支持。这种三方协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能获得持续的、真实的学习体验。
三、评估与改进:以数据驱动的成长之路课程评估不能只看短期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除了传统的考试与技能评估,课程还强调学习日志、同伴互评、项目成果展示与情境任务的综合评估。学校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档案,将体育表现、文化素养、沟通协作、创新能力等维度纳入长期跟踪。
数据将用于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资源配置、改进师资培训,形成“教育-体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学校与社区还将设置年度回顾与展演活动,以成果展示和口碑传播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家庭与机构参与进来,逐步扩大影响力。
四、未来展望与参与方式:让每一个校园都成为“文化的运动场”面向未来,体育+文化课程将不断拓展深化,形成一个覆盖更多学校、覆盖更多学科的教育生态系统。愿景是:让每个校园都能成为“文化的运动场”,在汗水与笔触之间,培育孩子们的好奇心、韧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若你所在学校、机构或家庭对这一模式感兴趣,可以通过官方渠道了解试点信息、教师培训计划和资源包获取方式。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育者、运动员、艺术家、研究者共同加入,成为课程设计者、导师、评审与伙伴,把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变成孩子们最值得期待的成长旅程。